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父子之間

筆者:戚宜君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傳統上,對一位父親而言,兒女童稚時期,好似小寵物,處處予人新鮮與驚奇;壯年時期是朋友,老年時期是靠山。 如此譬諭並無貶抑或捧讚之意,試想兒子童稚時期無知無識,與小貓小狗幾無差別,經過一點一滴教之、導之、塑之、捏之,方才長大成人;經過教育的養成和社會的磨練,終於承擔起社會工作及家庭責任,父子之間有了相互溝通、鼓舞和規勸的情形,如此與知心朋友何異;當兒子事業有成,父親垂垂老矣時,兒子又是父親堅強的、穩當的、責無旁貸的靠山矣! 雖然代代相傳,理應如此,但是也有離經叛道,忤逆不孝的個案發生,傳統養兒防老的概念亦漸式微,甚至變成養兒「妨」老的蒼涼。然而究底剖析,自有其寵溺的過程與原因。 諺云:「從小看大,三歲至老。」意謂嬰兒時期就要予以導正及約束,三歲以前基本人格與中心思想就要大略養成;之後更進而細緻的強化,及至入學受教,目的是塑造其立身行事的能力,乃可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才。 具體言之,父母要傳給子女的三項東西,一是自體,二、是人格,三是學問,能夠如此,就是個稱職的長輩。 常言道:「不知其人視其友,不知其妻視其衣,不知其女視其母,不知其子視其父。」大意是說,不知道此人的品格如何,只要看其周邊的朋友,即可大致判定;欲知其妻是何等樣人,看其身著衣物是否整潔,大致就可想見矣!至於女兒似母,兒子像父,亦百試不爽。 何以「女兒似母,兒子像父」呢﹖正本清源,有所謂「基因」的說法;更重要的是與以身作則及潛移默化,有絕對的關係。根據經驗法則,兒子宜由父親調教,女兒則由母親教養,大率如此,乃有正常發展。倘若反其道而行,常有怪異的現象產生—如女兒強悍奔放,不拘繩墨;兒子文弱慵懶,難抗壓力。怎樣栽種,就有怎樣的收成,天道如此,人事亦同。 俗云:「貧不過三代,富不過三代。」尤其權勢地位更迭得最快,所謂「文官不過兩代,武夫不過一代」!父親貧窮,兒女奮發有成而富足,孫子含著金湯匙出世,驕奢無度,又復貧窮矣!而且權勢地位有如過眼雲煙,文官勉強多傳一代,乃由於講仁義、修道德,有以致之! 歷代賢哲講求「耕讀傳家」,雖身居廟堂之上,仍心馳山林之中,而讀書一向是立身興家的不二法門。所謂「貧者因書而富,富者因書而貴」,未嘗不可再加上兩句:「貴者因書而盛,盛者因書而久。」講求耕讀傳家,也可作廣義解釋:「耕」是辛勤努之,「讀」乃處處留心學習,若能如此,乃可盛而不墜。 俗話常說:「卅年河東,卅年河西。」人事變幻無常,先前家宅在河流之西,卅年後由於河流改道,而變成家在河流之東了!黃河曾經多次改道,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。還有一句話說:「卅年前看父教子,卅年後看子敬父。」個人曾親身經歷,為之感慨系之! 在職場工作時,間或有機會帶著兩兒出現,同儕及部屬們都說兩兒是:「處長的公子」或「老總的大公子和小公子」;曾幾何時,兒輩已屆不惑之年,大兒是一家知名公司的副總,小兒則是中原大學的教授,我也早已從職場上退休,有幾次機會成了「戚副總的老太爺」或「戚教授的尊翁」,老邁「歸檔」的感覺能不油然而升乎!只是時間長流,景況迫人,又能怎樣﹖但見吾兒有成,身為老爸,卻是與有榮焉矣!(點閱次數:1171)